棲包屋原住民文化中心,散發南島原民謎樣風情。
棲包屋文化中心是皮亞諾最浪漫的作品,他與龐畢度中心矗立在其40年建築生涯的兩端,一美麗神祕、一前衛科幻,卻彼此相互輝映,但棲包屋卻是皮亞諾最具地域性作品,因從競圖到完工的8年間,不斷地與當地原住民、政治家、人類種族學家、生態學家合作與協商,最後呈現建築藝術與技術最為寬廣的涵容。
這座位於法屬新克里多尼亞首都那烏米雅(Noumea)東方的提那(Tina)半島上,建築群落前臨湛藍海灣後接壯闊內湖,皮亞諾參考原住民卡納克族(Kanak)的高腳屋棚架,創作了弓形微彎的「棚柵」,矗立於原生的松林與榕樹叢中。
此建築是前法國總統密特朗的「大建設計畫」中最後完成之作,也是法國海外唯一作品。是為法國政府為紀念被謀殺的原住民和平主義者尚—馬悉.棲包屋(Jean—Marie Tjibaou)所設的原住民文化機構,也是棲包屋遺孀馬悉—克勞黛主導的卡納克文化推動委員會的總部,首要任務便是卡納克文化保存與活化。
競圖起,皮亞諾就堅持不可落入「形式象徵」或是「風土意象」圖騰窠臼,更發現當地人將房屋視為生命與環境的一部份,因卡納克人平常徜徉於自然林木之間,只有必要才會棲身於傘狀屋架下,更認為屋架在居住者遷離或逝去後,應化解為塵土大地的一部份。
所以皮亞諾動人的設計便發韌於卡納克人的觀念,並在設計日誌中說:「我突然了悟卡納克人建築的要素,恰是其構築過程與成品一樣重要。這個啟示賦予施工中的方案意匠,一個看似永遠在搭建、編造的屋架,並且慶賀建築過程的設計方案。」
個立意於原住民世界觀的設計,在四周林木蓊蓊鬱鬱間找到一塊長230公尺的空地,他決議不動任一棵林木,更以竹籃狀編織的篷柵作為其創意十足的發明,恍若歌德式大教堂飛躍於拔起的地平線,他將之區分為三個「村落」,依序配置於長條狀線性組織,而做為推動南島藝術的文化機構,並達成結合地域文化與營建科技,更連結了資源開發與永續生態的可能。
更重要的是,該作品已臻超越宗教般的神聖境界,而被當代評論家畢坎南驚嘆為「當代建築界里程碑代表作。」我認為,對大眾而言,棲包屋文化中心如南島原住民般的謎樣風情與誘人遐思,不斷召喚世人,已是皮亞諾的最高成就。
Arcihtect: 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